港珠澳大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入口在10月19日的拍摄画面令人瞩目。这座大桥不仅连接三地,更将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中成为自行车(公路)赛的重要赛道。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次以整体身份承办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标志着三地在体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以全运会为契机,粤港澳大湾区正竭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国际一流湾区以及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方面成效显著。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达到14.79万亿元,超越了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展现了惊人的发展势头。
赛事经济推动湾区活力
10月12日,粤港澳青年龙舟邀请赛在佛山举办,吸引了来自14所高校近300名青年学生参与。这场竞赛不仅增加了青年间的交流,也成为推动“大湾区赛事经济”的一大亮点。
赛事经济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今年,广州、深圳进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赛事经济试点名单,为大湾区的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广州在2024年计划举办142项省级以上赛事及近200项群众性活动,同时以“体育消费”为引擎,达到全年消费额631.25亿元。深圳也通过举办高端赛事如国际篮联三人篮球大师赛、深圳马拉松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关注,展示了城市年轻活力。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广东省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多达140场,比去年同期增长33.3%,充分释放了“大湾区赛事经济”蓄能后的强劲活力。
科技创新助推湾区发展
在科技领域,粤港澳大湾区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9月16日,“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携带“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出发,进入水深1500米的海域,采集了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火种。“海马”号不仅可以在水深4500米处完成复杂任务,这次行动还象征着科技与运动的完美融合。
9月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荣登榜首。依托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国际化人才资源,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深圳科创院等机构的技术转移与合作,当地快速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此外,国家布局的大型科技设施比如东莞散裂中子源,以及稳步发展的实验室合作体系,为区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资源和平台支持,使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释放。
湾区联通助力共同发展
自港珠澳大桥2018年通车以来,该桥已成为三地间人员和车辆流动的核心通道。如今,珠海公路口岸累计旅客过境数已突破9334万人次,为三地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支撑。
今年三条城际铁路和两条地铁新线路开通,使大湾区在联通效率上的进一步跃升。原本需要数小时的跨城通勤,如今在一小时内即可完成,象征着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便利的交通也吸引了诸多居民在大湾区内重新布局生活,为粤港澳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除交通外,三地间的规则对接也加快脚步,发布了覆盖交通、健康、养老服务等重要领域的“湾区标准”。湾区的专业性和协作体系日益增强,为全球投资者展现出一片更加连通且富有活力的前景。
作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以更加融合的姿态奋力追求卓越,一个强大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南海之滨崛起。



